你学佛怎么能这样?!
清♡净♡心
外面没有别人
只有你自己
师兄,你学佛怎么能吃这些?!
师兄你进佛堂竟然不脱帽子,你知道这样有多不尊重三宝吗?!
你学佛怎么能这样?!
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是好的佛教徒、好的修行人,用很高的标准衡量着自己的同时,也在衡量着别人。眼睛就像尺子一样,无论看谁都在衡量高低对错。
一旦对方的观点或行为与此相违,马上会去批评他:“诶,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哦,你这样做是与佛法相违的哦。”
其实,
在指责他人过失时,
我们就做了彻头彻尾的愚者。
在说他人过失的问题上,诸多大乘经论都极力遮止。
圣士观察自过失,劣者观察他过失,孔雀观察自身体,鸱鸮给人起恶兆。
——萨迦班智达《格言宝藏论》
世间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:
智者能够时时刻刻观察自己“我今天说了什么话,心里想了什么,身体做得怎么样”,而不会看别人过失,就像孔雀一样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,一有污点立即剔除,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;
而愚者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,今天说这个是坏人,明天说那个是坏人。
文 | 整理自慧持法师《三戒浅释》第三十课
只看到别人的过失,
不审察自己的过失,
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气。
无始劫以来,我们的习气就是挑剔和寻找别人的过失,很少看到别人的好处。他人的功德善行可能的确不太真实,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良善的发心在里面,我们为何要去看他的不好,而不去看他的好呢?其实,这是我们的习气。
或许我们可以很坦诚地指出别人的过失,可以对道友说,“你戴着帽子进经堂是不恭敬的”,却害怕反省自己的过失,不敢看自己内心到底藏了多少嫉妒、傲慢和贪、嗔、痴。
文 | 整理自慧灯法师《入菩萨行论 · 浅释》第六十课
甚至,
有不少人学习了戒律,
就去观察他人是否清净。
这样也会有极大的过患,因为外境都是自心的投现。
自己的心不清净,还要以傲慢之心去观察他人,当看到不清净的现象时认为是别人不清净、破了戒,这样一来,自己慢慢就会变成一个表面上的修行人,更甚者会变成一个法油子,会有极大的过患。
藏文中‘佛教徒’一词的意思是‘内道者’,即向内观照、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。
——希阿荣博堪布《次第花开》
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去看、去说他人的过失。在学过戒律之后,更应该向内反观自己,想想自己以后应该如何清净地守护相应的戒律;想想在以前没学戒时,自己有没有不如理如法的言行。如果有,则应该及时忏悔;如果没有,就要继续清净守护相应的戒律。
文 | 整理自慧智法师《极乐愿文 · 浅释》第三十课
所以,
以后当我们想要去评判对方时,
先反观一下内心:我们去评判的当下,真的是出于利益众生的考虑,还是只想树立起自己是“佛教徒”,而且是“好佛教徒”的威信?也许,我们在做事时,经常只是想彰显所谓的正义,并不是真正基于利他的心态。
当我们想质问别人、说他人不是的时候,得先问问自己的发心到底是什么。
当我们出于非常好的发心,真的想帮助他人,却又无可避免地想去要求别人时,就再想一想:上师、诸佛菩萨是怎么对待我们的;针对我们不适合的言行,上师是直接指出,还是包容我们,给我们时间一步步地成长呢?
实际上,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,我们常会发现自己的诸多不足,离具相弟子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;可是上师从没说过我们不好,却总是告诉我们“慢慢来,不要着急”;而且还不断地鼓励我们,哪怕我们只念了一万遍金刚萨埵心咒,上师也都会非常非常欢喜。这就是上师为我们示现的。
当我们想去要求别人时,其实最需要反过来要求自己更包容。
文 |整理自慧灯法师《入菩萨行论·浅释》第三十五课
上师在《次第花开》中“无尽藏”这一章节中曾写到:
法王凡事心里明白,知道他人的过错,但凡不严重、能带过的,都不会说破。人人都有羞耻心。他是什么都能包容的。有时对弟子旁敲侧击一下,过后他都似乎会于心不忍,恐怕话说重了伤到人心,总要格外慈爱地安抚一番。
图文来自菩提洲网站
佛教与科学|念力强大神奇的作用,不信可以试试!